我时常会做的一个白日梦,是关于书店的。这种想法往往在我造访完一家书店后就尤为强烈,因为我总幻想着若自己有一间书店,那么它也可以具备我喜欢的那些东西。
很久以前,看到过一间咖啡店的照片,咖啡店看起来不大,然而是一个玻璃结构的形状,在一个下着雪的夜晚,整个玻璃结构在雪和夜灯的映照下,宛如成了一个梦幻之境,静谧无比。难以想象,若自己身在那间店里,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。自那以后,我就想,若开店,最好能开在会下雪的地方,如此,无需人工添加,茫茫大雪下的一间书店,自是美景之一。还有,店一定要使用大面积的玻璃结构。哪怕无法做一间全玻璃结构的,至少要有一面是落地玻璃,如此才能让店面看起来通透,澄净。
关于卖什么书,我也想过。最好是卖自己喜欢的书。想想,若走进一间书店,却无论如何也觅不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,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。有许多看似大而全的书店,其实它的书并不是精挑细选的,很多都是做一个大的分类,做一个大的总览,间或弄一些畅销或推荐书目,然而,这种方法依旧无法满足大众,人在其中,仍旧会茫然不知所措。唯有卖自己喜欢的书,才能从一本书,到两本书,到上百上千书的层面上掌控书的流向,以及它们面对销售的能力。这种方法也不一定能满足大众,但至少能聚集与书店具有同样兴趣的人。
再有,作为“店主”的我很可能需要跟书和书店日日夜夜地待在一起,若不是对着自己喜欢的书,难免某天就会因书店经营不善而相看两厌。所以,出于长久之计以及心情考虑,都必须卖自己喜欢的书。
我对高高在上的书架并不感冒,感觉连骑上梯子都够不着的书和书架,除了仰视还能做什么呢。书店里的书架,高度顶多是我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地方,如此取书和整理书架都不会到达痛苦的地步。
关于书的分类,既然卖自己喜欢的书,那么书的分类也是怎么随意怎么来。它无需千篇一律,也无需考虑大众的喜好。重要的是,从自己的喜好出发,如此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。比方说,关于爱情的,关于小说的,关于诗词的……因应节日的变化还能弄点主题策划。我想比较任性的一个想法是,我会弄一个日文专区,挑选自己喜欢的日文原版书籍放在那里。卖不出去的日文书也好自己消化。
考虑到光是卖书估计会难以维持,可能会想要不也弄一个咖啡区。但转念一想,在书店都不知道能不能经营下去的情况下贸贸然多负担一项支出,似乎不明智。很有可能这样籍籍无名的店,也不会有人应聘。即便有人应聘,若某天咖啡师因为心情不好或别的原因,冲出来的咖啡让客人投诉了——这家店的咖啡太难喝了之类。如此,书店不是因为书而是因为咖啡受挫,就太得不偿失了。所以,最好能剔除与书无关的东西,如此才能一心一意地为书店着想。
不过,文具倒是可以有。划出一小块区域用来卖这些小物件,无所事事的时候还可以摆弄摆弄。
像留言本这种,或许可以放一本,听听别人来到书店都有种什么样的心情。不过,我可能会弄一个小盒子,放上便签,人们可以写上对店主说的话然后投入箱子里。无论好话坏话都只能店主看到。倾听顾客的心声,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。
或许偶尔可以搞一些读书会之类的活动。少数人参与也没关系。在读书会上,朗读自己喜欢的书或聆听别人的朗读;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聆听别人的体会。这样的事情,无疑是给书店暖场的。不在乎卖书,而在乎书店的关怀。
在怎么局促的地方,放上几张长凳也是好的。不排除会有人情不自禁地邂逅了某本书,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想要坐下来看上好一会。
有了书店以后,估计会每天更新书店日记。然而,若书店长期无人光顾,可能连每天拍了几只苍蝇,听了几声蝉鸣,遇到几只蚂蚁都会写下来了。
若店主有点不凡的事迹,或者有点名气,大概能帮书店做点广告,然而,平凡如我,也没人认识,所以只能默默地,兢兢业业地经营着了。
我觉得,书店能营造出一种书店特有的氛围才是好的。书店的氛围,必定是和书,和阅读有关的。若走进一间书店,却丝毫激荡不起心中对书,对阅读的向往,那书店的存在意义在哪里呢。我钟爱的一些书店,都是在我走入的那个瞬间,就能闻到浓浓的书香,仿佛来到了书的海洋,被书温柔地包裹着;仿佛心一下子就能安静下来;仿佛可以把自己安放在这里,哪怕只是一个小时几个小时;仿佛可以忘却世间的一切;仿佛我成了另外一个自己。它是与其他所有地方都不一样的。与书邂逅,是浪漫的。而书店,可以成为这浪漫的土壤。
或许,对一个书店店主而言,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吧。即便想着书店某天就会倒闭,每天仍旧满怀喜悦地默默经营着。看着那么好的书却没有人买,心痛也是有的,然而,只要想着书店还在这里,就不用担心书会被谁抛弃。
这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书店的白日梦,没有考虑任何可行性,所以无需思考它会否存在。它可能真的不存在。为什么突然写这个呢。今天起风了。我在外面走着的时候,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店,才发觉,其实我不太喜欢漫无目的地逛街,也极少逛街,大概也没多少我想去的地方。不过,若有一间自己的书店,可能就会日日夜夜地守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