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这本厚厚的书以后,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,也不得不长吁了一口气。
整本书读下来后,除了故事内容以外,我对作者在故事构造上所花费的心力也颇为感叹。
在日文里,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,也就是说一个字或者词,既可以用平假名来表示,也可以用片假名来表示,就像“雪”, 平假名是“ゆき”, 而片假名是“ユキ”。平假名是普遍使用的,但根据场合或使用习惯,也会用片假名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的名字,既可以用平假名,也可以用片假名来展示。
这个故事,最开始的结构,就是由“留津(rutsu)”和“ルツ”这两个人名的人生的平行线建立起来的(但其实音的读法是一样的)。从这两个人的0岁(1966年)一直以平行线的形式讲到25岁,直到25岁以前,她们的经历都是一样的,只不过各自有不同的故事,到25岁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单身的,而她们都喜欢上一个叫“林昌树”的男生,可后来这位男生道出自己是“gay”而拒绝了这女生的心意。
之后,从26岁起,两位女生的经历发生分叉。ルツ没有因为恋情不遂而一蹶不振,还是照样工作,照样跟别的男生谈恋爱;而留津则在恋情未遂以后,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男人,而后结婚,辞职,生小孩,当起了家庭主妇。
在30岁到40岁这段时间里,作为家庭主妇的留津在照顾孩子,婆媳关系和与丈夫的不和睦的关系中涡旋;而单身的ルツ则陷入了一段婚外恋,与研究所里的一位男同事有着男女关系。
到了44岁,正好是2011年,两个女人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下碰上了当年因海啸而引发的地震,单身的ルツ在震后思考自己的人生——非常想跟男同事一起生孩子(想试着做这件从未做过的事),可男同事却误以为她会要求他抛弃自己的家庭而不情愿,之后单身的ルツ认为这位男同事没法体会她真正的情感,而选择放弃这段感情; 在这一年,当起了家庭主妇的留津却与大学的长辈重遇,并且在地震之后一起度过了一段温暖的时光,让她以为他们两人之间会有发展的可能。
到了48岁,也就是2015年,单身的ルツ接受了另一位男同事求婚请求,结婚了。而当家庭主妇的留津,则在前辈的安排下开始写文章,撰稿,写悬疑小说,之后还出书了。可出书这件事却让她看清了前辈的小心眼(无法接受女人得到的成就),而导致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。
到了50岁,因为写小说的缘故,当主妇的留津开始思考自己与丈夫的关系,以及察觉在她身边的各个人的性格,并且越来越觉得,小说里的虚构世界对她而言才更加游刃有余,也因为在写小说上的自由和放肆,让她能更加平心静气地看待现实的生活,看待她与自己的丈夫的关系。
才结婚不久的ルツ却开始发现老公的各种缺点——小气,抠门,并且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交给母亲任她挥霍。总之生活存在各种不舒爽的地方,可她还是觉得自己喜欢老公的。
之后,故事一下子,跳到60岁,就是2027年。
到了这个这个地方,整本书的妙处就显示出来了。作者分别给故事里出现的各种女人,但名字都叫(rutsu)的女人做了一个人生总结。
1)原来当家庭主妇,且与丈夫的关系始终不和,且最后写起小说的留津,到了60岁,与自己的编辑关系最好。
2)当时,留津在震后没有与自己的前辈发生关系,而留津的另一个化身,流津,则与前辈发生关系,虽然后来关系结束了,可她仍然认为当时的自己(外遇性质)是幸福的。
3)一直单身却在后来结了婚的ルツ的另一个化身,るつ,一直在研究所里勤勤勉勉地工作,没有结婚,且一直与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。
4)琉都,这是留津的丈夫的外遇对象,虽然她日盼夜盼,盼着身边的男人最后可以离婚跟自己在一起,可她又想,若他一旦离婚,自己是否真能愿意跟他结婚,与其纠结,倒不如一直保持这种暗地恋人的关系。直到60岁仍然如此。
5)瑠通,这是留津的另一个化身,她在50岁那一年把自己的丈夫杀死了,并且把他肢解了。有提到肢解的过程,但没提到犯罪以后的结果。到了60岁,她祈祷下个月仍然能过得舒心一些。
6)ルツ, 她的婚姻生活依然在维持着,但她养了一只狗,故事的最后,她出门去遛狗,还在心里笑道,这只狗非常懂她,因为狗对着谁都不吠,却只对着他老公吠。(或许也暗示着她对自己的老公有诸多不满吧)
不得不说,这是一本女人的人生之书,从出生,一直讲到一个女人的60岁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这个人会因为各种选择而导致不同的结果,而结果则会引领她到达另一个地方。就像一棵树一样,越往上,枝丫会越多,而每一个枝丫都可代表着一条路。俨然,故事里的女人,虽然名字的读音都一样,可她们各自有各自的故事,有选择结婚的,有选择单身最后又结婚的,有一直婚外恋的,有杀夫的,各种各样。
当我看到那段杀夫的描述时,心里不禁拍案叫绝。很多人都说,在婚姻里,总会有一万次想要离婚的冲动,而更严重点,肯定也有想把对方“杀死”的冲动。既然是小说,能把最严峻最不可思议的最极端的表达出来,那是最好的。所以,我对这位化身的“杀夫”行为也不觉得惊讶了。
在这个故事里,作者把“人生”比喻成“森(森林)”,意思是森林是深不可测的,不知道尽头在哪里,就像人走在自己的人生路途里,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,只是一个劲地向前走,会出现分岔,会迷路,会不顾一切地前进,当然也会掉头原路返回。这也点了小说的书名——《我们去森林吧》。
还有一点,在整个故事里,我不知道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引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。看她的简介,她在大学是学生物的(与主人公一样),毕业后当了几年教师,之后结婚,生子,当起了家庭主妇,在将近4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小说,并且一写成名。作者是1958年生的,而故事里的主人公是1966年生的,不过,时间的不同,也不影响我的任性猜测。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是2016年,也就是58岁。
我想故事里,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,作者把女人的心思剖析得相当细致,有种她好像在说自己的感觉。更重要的是,在她的笔触下,主人公都会不断地怀疑,分析,揣测,反思自己的举动和做过的事。这或许也是故事所需吧——通过主人公的行为而引发读者的思考。
故事里的女人,无论是在怎样的关系里(单身,婚姻,外遇),都始终保持一种自主的状态,至少没有出现过要誓死争夺什么,索取什么,牺牲自己的什么的情况。换句话说,在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之前,主人公都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决定,并且及时止损。这是需要勇气的吧。
无论选择哪条路,到最后都会成就一个人的人生。这本书或许就是“人生有可能不枉过的一种虚构的证明”的好的注解吧。
总之,女人的心思是深不可测的,只是每个女人是否都能如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保持透彻的省思,那就不一定了。
在这里,我翻译一些故事里,点题的段落吧——
恋爱,是什么呢。ルツ想。为什么人要拥有恋爱这种麻烦的感情呢。
现在,我在阴森的森林里。要赶快地,走出这个森林。去到有光且平坦的草原上。在那里,我可以适当地休息。直到我重新获得回到森林的生气。
人生,不就像是森林一样的东西吗。
——ルツ的森林,是怎样的森林?
——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,阴暗的,但在某个地方,又能感觉到从树梢里透出光的森林。
在森林里,会迷路,也会回不来,但是,即便如此,终有一天人又会不知不觉地走去森林。
在人生这样的森林里,至今为止你走过的路,虽然只有一条路,但是前方已经没有路了,所以无论走去哪里都可以。
感觉好像有谁说过这样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