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这本书像读一个秘密似的。
在书中,作者写道,他在二十四岁写下的「湯ヶ島での思い出」,有一半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改写成了《伊豆の踊子》,而另一半则是写的对一个少年的爱恋。这位少年名叫清野,在作者中学五年级的时候,清野是二年级学生,他们既是上下级的关系,亦是舍友的关系。他们会相拥着一同入睡。
作者毕业后,到东京的一高读书,志在成为小说家,而清野则依旧继续自己的中学生涯。分别后的他们,仍旧书信不断。
作者写到自己对少年的迷恋不仅仅对于清野,在清野之前,他便比起一般女生,更迷恋于男性,多半是因为自小的成长缺少女性的陪伴,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些许畸形的倾向。加上父母在他小小年纪便相继去世,孤弱的他,内向也沉静。许许多多事情揉杂在一起,自然而然地。
在作者看来,清野的好在于他的纯粹。清野的家人信教,他父亲是虔诚的教徒(大本教)。清野信教,不是对世间抱有什么愤懑,抑或对自身有什么怀疑不解,而是水到渠成一般,像呼吸空气一般,跟着信教了。清野的家庭和睦有爱,他是在有爱的家庭长大的人,只要待在家人身旁,他就自信又悠游。他曾想过让作者也熏陶信仰,因为他认为作者是神选的人,很适合,只是作者一贯的理性,本能地拒绝了。
尽管作者不愿信教,可为了多多了解这位少年,他也曾到访过教徒修行的地方,细致地观察过教徒的模样和日常生活,他像“爱屋及乌”一般了解着,靠近着。最让作者心动的是,他亲眼目睹了清野在瀑布下修行的样子,他觉得自己看到了灵光,那是神圣的。他相信有那么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包容着清野,守护着清野,让他无忧无虑地长成这样一位少年,又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他的面前,使他惊讶。
*
读这本书有点模模糊糊,朦朦胧胧的感觉(不知是否雨愁作怪),皆因它不是像平常的小说一般从头写到尾的,而是由一个引子写起。引子是五十岁的作者,要出一套作品全集,借此机会回望自己曾经的作品,在翻看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以前写过的所有东西,中间便有与这位少年有关的事。本是可以烧毁的东西,可觉得不舍,便一一道来,故书中有引用从前文章的内容,有新写的感想,有日记,也有引用清野的信件的内容。有许多地方,反反复复提及一些年份,使人迷惑。
在一高的夏天与清野见面后,直到作者五十岁,已有差不多三十年没有与清野少年见过面,书中没有提及后续,我也不清楚。最后的最后,作者写道,这本书完成后,他把旧时的与清野少年有关的文字和信全都烧毁了。
*
我想,这个故事也不用有什么结局,抑或说,不论什么结局,都是好的。从清野的信件看得出,在作者上京以后,他孤零零一个人过得并不愉快,中间也试过退学,可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。这多半有他的自律和意志在支撑着。他是会坚持冬天晨起训练的人。从字里行间能看到清野对作者的依恋,他多么想他,然而,他从来没想着要占有什么,他像是一个默默在背后支持自己爱的人的人。他期望作者能顺利考上大学,顺利成为小说家。每一封信件,都有他的想念,都有他的不舍,都有他的缅怀。他说自己是不会忘记恩惠的人,而作者便是给予他恩惠的人。
我自己看来,他们之间的一段情,是纯粹的,动人的,绵绵的。作者也说清野给予他的是无条件的爱。他在清野身旁,初次感受到无处安放的不安和忧虑都能消解了,他仿佛得到一面镜子,这面镜子照着自己,让他认清了自己。在清野面前,他无所顾忌地说和表达,他心安理得地做着最真实的自己。
倘若给爱命名,那定然是我眼中独一无二的你,和你眼中独一无二的我,正好在一起了。别的都不用多说。
以为台风过后就会有阳光,谁知断断续续又下了一星期的雨。雨水麻木了人的神经。
白净澄澄 似水缱绻
雨声颤颤 似愁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