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,打开喜马拉雅听点之前下载的音频,等一个音频结束后切换到下一个音频时,猛地听见了广告的声音,那一刻我真的十分震惊,想不到短短的几分钟的,且已经下载过的音频都被植入了广告。不得不感叹一句,广告无处不在,也不得不感叹一句,商家为了调动人的消费欲望无缝不钻。尽管我不是VIP会员,但这种插播广告的方式已经是所有线上商品的惯用手段了,可谓逃无可逃。
我开始想,日常接触的东西里,还有什么是没有被广告染指的。本以为,足不出户可以断绝广告的影响,然而,很可能足不出户才更有可能被广告淹没。考虑到足不出户,个人必定有吃饭靠外卖,娱乐靠网络等需要,而只要与网络挂钩的东西,都不可能没有广告的身影。即便是站在电梯里的短短三十秒的时间里,都足以让四面四方的海报和视频广告纷纷涌过来。思来想去,大概就是一些能让自己完全沉浸进去的体验性的个人活动,才可能没有广告的身影,比方说一部能从头看到尾的电影,一场座无虚席的高质量的音乐会,一本书。若是某天,我在翻一本书的时候,发现页与页之间夹着广告的话,说不定会仰天大笑。笑这个可笑的世界。
营销,这个词说大也大,我无法给出精准的解释,但以我个人的理解,它总是带着一种貌似“先知”的性质,冷不丁地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,以某种听起来令人信服且令人心醉的方式告诉消费者,这个消费是可取的,必须的,迫不及待的等等。小至指甲头发丝,大至天上地下,凡是人可能出现的地方,都必定藏着无限的消费可能。回想自己的生活,我也觉得,初出社会,加上对消费没有多少认识且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太明了的时候,确实会受到类似营销的诱惑和影响。尤其是那些打着让人变好变美的口号的消费,难免让人动心。不过,现在,看穿了一些营销伎俩,再加上考虑到自身的消费能力后,自然能抵抗和拒绝许多无用的消费了。
有时候看到某些抢眼又具诱惑性的广告,都忍不住佩服写文案的人。文章总给人一种看到文章宛如看到宝藏的错觉,穿上它用上它拥有它,就仿佛人生从此不一样了。但实际上,只要把文章关闭了,把手机放在一边,刚刚看过什么,都不在乎了。且不说,拥有什么得到什么,在多大程度上能让人生从此不一样。如果,内心的真实且确切的需要,不是通过自身挖掘,而是由外界外物定义的话,是否有点假手于人,且略感悲哀呢。
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个广告营销是某护肤品牌推出的什么“25岁就要逆龄护肤了”(记不太清了,大概是这个意思)。它也算是开出了先河。自从有了它以后,之后的许多护肤广告都在女性的年龄上做文章。25岁逆龄护肤,30岁初老护肤,35岁不可逆护肤,40岁重返年轻护肤,50岁60岁直面现实护肤?似乎女性从25岁开始一直到五六十岁都需要跟年龄做斗争。但实际上,衰老是不可避免的。尽管不会从25岁就开始衰老,但总有一天,脸上会出现第一道皱纹。我也想过,如果我脸上出现第一道皱纹的话,可能也会被惊倒,甚至会茶饭不思一两天,不过这是关于自己如何接受皱纹的问题。然而,过度的广告渲染,无形之中就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引导——女性必须要为自己的衰老负责/女性不能衰老……如此宣传,既利用了人的焦虑心理,也在女性对衰老尚未能作出相关认知之前就植入了有违常理的认识。
我觉得,人的衰老无论是于身体而言,还是于心理而言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。它关乎于自己如何更恰当地过好自己的生活。它不是一个用来贩卖或营销的东西。而且,衰老,作为一个身体表征,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话,是很难作出完完全全符合自身想法的判断。虽然从父母的变老过程能略微感受到人的衰老的过程,但这都是隔靴搔痒。不到第一道皱纹的出现,我都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皱纹是个什么东西。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纹路,它是一个变化,一个会带出更多变化的变化。
我不知道目前有多少技术可以完全去除皱纹,或许滤镜可以做到吧。但我觉得正常情况下,总有一天,人都不得不面对皱纹,面对衰老。
如果商家重在宣传产品的质量和功效的话,这是无可厚非的,我也是基于产品对我的功效而持续购买并使用的,但如果单单利用女性的年龄而制造营销需求的话,就超出我能接受都范围了。
一边“教导”人如何“优雅”地变老,一边又让人对衰老产生无限焦虑的话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。
我越来越感觉到,在广告无孔不入的当下,作为消费者的自己,唯有自我觉察和自我克制才能“好好生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