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回来的书,一般都会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某个地方,没事的时候就会站在它面前好好地端详一番,想想接下来看什么书。它给予我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。如果说一个人是孤独的,那么被书环绕着的自己,可以不是孤独的。书里有宏大的世界,有说不完的故事,有体会无止境的美,面对如此浩瀚的未知,人又怎会甘愿平庸地“孤独”呢。如果人与书能连成一种孤独,那这种孤独也是至上崇高的孤独。
原谅我用这么隆重的词。皆因昨天看了一部日剧,里面的女主角是一位德语研究生,她怀疑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导师(年纪相差40多岁),但因为从未谈过恋爱,所以她也不确定这种有点爱慕的感觉是否就是恋爱的喜欢。她听到同学说为了喜欢的人会愿意让自己变得更好,而她也正是在德语研究方面仰慕着自己的导师。她认为,这种为了喜欢的人而变得更好的行为是“崇高”的。如此,为了自己喜欢的书而变得不那么孤独的“孤独”也是崇高的吧。若有牵强的话,也免了吧。只是一种平心而论的感觉而已。
要是认真地算一下的话,大概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,我让自己的日文阅读从困难提升到不费力的程度。还记得,我第一本阅读的日文原版书籍是村上春树的《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》,当时一字一句地读了两遍。现在,我每天都会阅读日文,这个习惯已然变得跟呼吸一样自然了。它让我倍感温暖之余,还让我感到惬意。温暖在于这个经由自己的努力炼就起来的能力仿佛成了一种盾牌,让我能对抗日常生活的枯燥,让时间变得充盈起来;惬意在于日文本身自有的那种婉约和柔和,总能给我一种阅读的舒适。大概到死亡来临之前,这个习惯都不会改变了。
近来,因为一个别样的契机,我尝试着学习另一种语言。一开始,我有点退缩,想着“真有必要吗/为了什么呢”,但转而又想,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吧。按说,英语是循规蹈矩那样学起来的;日语是凭着意志学起来的;那么,我获得过的经验是否能应用到第三种语言上呢。除却其他的私心,这或许也是我想学第三种语言的原因吧。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。
因为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进展,所以暂不透露第三种语言是什么。不过,在英语和日语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,再去学习第三种语言,还是挺轻松的。至少,我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的学习和侧重,哪些地方可以稍微缓一缓。语言的学习,总是漫长的。有些东西在短期或者在知识不充分的情况,会显得迷糊,但当知识储备充足以后再返回去看,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暂时“跳过”一些暂时不确定的,不懂的,也不是一件坏事。
我好像跟法语不太有缘。大一的时候,我曾在学习法语和学习日语之间徘徊了一段时间,可最后我义无反顾地扎进在日语的学习里,把法语忘得一干二净。在决定学这个第三种语言之前,我又曾试着回到法语上,可还是没有成功。我对法国的文化是相当向往的,也很想去法国旅行,但为什么我不能下定决心学习法语呢。这个第三种语言,起源只是一本诗集。是这本诗集又或者是写这本诗集的人,让我想学的吧。要说难度的话,每种语言都各有自身在学习上的难度。或许,在这个节点,我没有对与法语相关的什么有过炽热的情感。虽然也有喜欢的用法语写的而后翻译成中文的书籍,但因为它们本身的难度,让我觉得我不可能读得懂原文(哪怕学了一点法语)。这是否也算一种功利性的选择呢。
学习总归有一个目标会比较好,不过这个目标暂且放在心里吧,也当把自己的害羞之情收藏起来。有些事情,默默地做,默默地自我激励,默默地让进步发生,也挺意趣盎然的。
我在学习语言的时候,总会不自觉地笑,为自己一些微小又有趣的发现而笑。虽然不是所有发现都能分享与他人,可正是这种乐趣,支撑着自己,所以多少的细小的乐趣,我都不会嫌多。更妙的是,对于某个词某句话而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比较,也会增添许多乐趣。
一个意想不到的开始,自然不会去想能有什么样的结果。这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线,如同自己的生活,也在未知的轨道上延展着,哪里是尽头,哪里是停靠,怎能说得清呢。一步一个脚印,才是踏实的。让自己在这条无限延伸的线上慢慢游走,慢慢探索吧。